年度统计与出版物

2020年年鉴

  【概况】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南京天文光学技术研究所(以下简称:南京天光所)是我国天文与光学高新技术的重要科研和发展基地、国家大中型天文望远镜及仪器设备的研制基地,以及天文技术与方法高级人才的培养基地,拥有中国科学院天文光学技术重点实验室和江苏省外国专家工作室,是江苏省先进光学制造技术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

2020年底,南京天光所共有在职职工194人,其中科技人员127人、科技支撑人员51人。有两院院士3人(1人兼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海外引进高层次人才4人。有研究员及正高级工程技术人员18人、副研究员及高级工程技术人员62人。2020年,1人在江苏省第五期333工程项目考核中获评优秀,1人获中国科学院青促会优秀会员。

设有“天文学”、“光学工程”等2个一级学科和“天体物理”、“天文技术与方法”、“精密仪器及机械”等3个二级学科博士、硕士研究生培养点,1个“仪器仪表工程”全日制专业学位的培养点,并设有“天文学”、“光学工程”等2个专业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现有博导20人,硕导39人,在学研究生80人(其中硕士生53人、博士生27人),在站博士后4人。

  【科研项目】2020年,南京天光所在研项目共150余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科研仪器3项(新增1项)、重点项目1项、面上项目27项(新增4项)、青年科学基金项目14项(新增1项)、天文联合培育5项(新增1项);参与科技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1项;承担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课题3项;主持中科院前沿科学重点项目1项、重点国际合作项目1项;承担中科院大科学装置运行与改造1项;新增委托研制项目43项。

研究所积极和有关单位加强沟通,推动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大型光学红外望远镜和南极昆仑站天文台尽快立项;作为第二合作单位参与的“极区空间碎片监测与应用创新团队”入选科技部重点领域创新团队;有力保障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LAMOST望远镜持续产出重大成果,光谱在国际上正式进入千万量级时代,LAMOST获评2020年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运行二等奖;空间站巡天空间望远镜系外行星成像星冕仪(CPIC)成功立项并进入初样阶段,空间站巡天空间望远镜无缝光谱仪组件通过初样设计方案评审;先进天基太阳天文台(ASO-S)卫星全日面矢量磁像仪(FMG)载荷进入正样阶段;研制的1米时域巡天望远镜顺利通过出所验收,数台口径分别为2.5米、1.9米、1.6米和1.2米的系列中小口径望远镜研制进展顺利;第三台南极巡天望远镜AST3-3在南京完成可见光波段的装调和测试;大口径超高轻量化非球面碳化硅镜面磨制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口径1.6米,轻量化率91%),运行效果超预期并获用户好评;极低温环境大口径反射式望远镜防霜膜系实验成功,在400nm-2000nm波段范围光谱反射率平均值优于98%;球冠面上的正交函数研究、超高分辨率超高定标精度光谱技术研究取得新进展。

  【科研成果与知识产权】“系外行星超高对比度成像技术与观测取得突破性进展”入选2019年度“十大天文科技进展”。“天文高分辨率光纤光谱仪研制的关键技术与应用”项目获江苏省天文学会“科学技术奖二等奖”,张凯副研究员获江苏省天文学会“青年人才奖”。出版专著1部,提交发明专利申请20件,提交PCT国际专利申请2件,授权发明专利17件,软件著作权1件。全年公开发表科研论文32篇,其中SCI收录4篇,EI收录23篇,中文核心期刊论文5篇。参与完成国家职业技能标准《磨工》的修订。

  【学术交流与合作】承担的中国科学院“一带一路”科技合作专项项目“LAMOST与西班牙GTC望远镜的合作”通过结题验收并获评“优秀”。作为重要合作方积极参与TMT第一代科学仪器宽视场光学光谱仪(WFOS)合作研讨会(网络视频),为此后合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与加州理工大学合作的下一代Palomar光谱仪基本完成像切分器和主体光学设计。

  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航天学院签订长期合作协议,并举行了校外实习基地揭牌,为今后人才培养和科研合作拉开序幕。与浙江大学共建菁英班。6名硕导入选河海大学研究生培养基地指导教师。

  【科研条件建设】研究所麒麟新园区科研实验综合楼建设进展顺利,完成大楼主体结构、屋面等施工并通过质监验收,外立面幕墙和内装修正在施工。“十三五”科教基础设施天文光学技术实验及大口径天文望远镜检测装调保障平台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报告、初步设计方案和投资概算均通过评审,获得中国科学院基建批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