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热烈祝贺南京天光所崔向群研究员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倍受关注的2009年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结果揭晓,南京天光所崔向群研究员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是国家设立的科学技术方面的最高学术称号。崔向群研究员的当选,标志着国内学术界对她多年来不遗余力地致力于我国的天文事业,在天文光学的研究和发展上取得的一系列创新成果的高度认可。

  在崔向群的领导下研制成功的世界上新型的最大口径的大视场和光谱获取率最高的望远镜“大天区面积多目标光纤光谱望远镜(LAMOST)”,不仅为中国在大样本天文学特别是宇宙大尺度结构、暗能量探索和银河系形成演化研究走到国际前沿创建了一流的条件,还在在国际上首次提出并实现一种新型的主动光学方法:薄变形镜面和拼接镜面相结合的主动光学方法,成功实现了六角形变形子镜和在一个光学系统中同时采用两块大口径的拼接镜面,使主动光学发展到新的水平,不仅使LAMOST这种非传统光学系统成功实现, 将我国望远镜研制水平推进到国际前沿,还为我国研制未来极大望远镜奠定了基础。

  在此,我们谨向崔向群研究员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表示最热烈的祝贺!

  崔向群研究员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不仅是其个人的最高荣誉,是国家天文台南京天文光学技术研究所这个研究集体的光荣与骄傲,更是对我们天文学队伍中从事天文仪器技术研究的全体人员的巨大鼓舞和鞭策。

 

  附:崔向群研究员简介

  崔向群,女,1951年生,天文仪器专家,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1975 年毕业于南京理工大学光学仪器专业。后获中国科学院硕士、博士学位。现任中科院国家天文台副台长,南京天文光学技术研究所所长,国际天文学会( IAU )“光学红外技术分会”即第九分会组委,中国天文学会副理事长,国家重大科学工程LAMOST项目总工程师,中国南极天文中心副主任,南极研究科学委员会( SCAR )南极天文学和天体物理学( AAA )科学规划组成员,中国科技大学、南京理工大学兼职教授。曾任中国天文学会天文仪器与技术专业委员会主任。曾参加我国  1.26 米红外望远镜的设计和研制。 1985 年至 1994 年参加英国焦吉班克 (JodrellBank) 射电天文台 38×25 米口径射电望远镜 MKII 76 口径射电望远镜 MKI(Lovell 望远镜 ) 的精度提高工作以及欧洲南方天文台(ESO20世纪末最大的天文光学望远镜 VLT 的研制工作。1994 年崔向群应国内著名天文学家苏定强院士邀请为国家重大科学工程 “大天区面积多目标光纤光谱天文望远镜 ”( 简称 LAMOST) 的立项和研制回国,发展、完善了王绶琯院士和苏定强院士提出的LAMOST的初步设计方案,在项目立项后担任项目总工程师,并亲自承担了其中最重要也是最难的主动光学技术研究工作。这期间,她提出发展并带领以天光所为主的科研团队,实现了一种新型的主动光学- 薄镜面和拼接镜面相结合的主动光学,这种新型的主动光学方法,不仅使LAMOST这种非传统的光学系统成功实现(LAMOST在观测天体的不同瞬间是不同的反射施密特望远镜,具体说每一个瞬间反射改正镜的曲面形状是不同的),且在未来极大望远镜中有重要的应用前景;此外,她成功地实现了六角形变形子镜等,並在世界上首次实现了在一个光学系统中同时采用两块大口径的拼接镜面。她的坚持不懈的努力使中国望远镜的研制能力通过成功研制LAMOST推进到了世界最高水平的前沿,也将世界天体光谱观测能力由百万量级提高到了千万量级。在LAMOST的研制中崔向群作出了最大的贡献。崔向群曾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 高精度大口径天文镜面磨制技术” 的研究,作为第一完成人获 2004 年江苏省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和 2005 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曾主持 “ 大口径主动光学实验望远镜装置 ” 项目,作为第一完成人获 2005 年江苏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和 2006 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她还参与发起开展我国南极天文观测研究,领导研制成功我国第一代南极望远镜CSTAR。并正在负责我国 30-50 米口径极大光学 / 红外望远镜的方案设计和关键技术预研究。崔向群曾获第四届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中国科学院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第三届十大杰出妇女、第四届创新文化建设先进个人、研究生院优秀教师,南京市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并入选为“ 江苏省 333 新世纪科学技术带头人培养工程 ” 第一层次专家 。

  

   相关报道:科学时报——崔向群:为天文铺路的巾帼英雄